&esp;&esp;盒子不是从经由管道运输,而是有人直接手动放到分拣室。
&esp;&esp;这只传输盒不是全新的,有一两年的使用痕迹。却无法证明在爆炸发生前,它曾经通过气动管道。
&esp;&esp;盒子没有钢印标号,同一公司生产的外观一致。由于在管道内运输时摩擦生热,也不适合在盒子外部粘贴纸质标签。
&esp;&esp;在日常的电报工作中,弄丢几只空盒是司空见惯的事。只要不是一丢几十只,也不必去登记损耗。
&esp;&esp;换句话说,投弹客能够通过某种渠道,不引人注意就获得旧传输盒。
&esp;&esp;目前还能确定另一点。不明嫌犯对电报线路有一定专业认知,且有机会接触到电报系统。
&esp;&esp;假设炸弹通过管道传输,投放者要能接触到与外交部办公楼相连的气动管道线路。
&esp;&esp;以上这些线索却无法立刻快速缩小范围。
&esp;&esp;盒子传入白厅,不仅走点对点的直线传送,每天也有大批量的消息需经过好几个电报中转站进行转运。
&esp;&esp;中转站不只负责传递政府单位消息,也有商业运营线路。那意味着雇佣的电报员有成千上万,那些人都可能是嫌疑人。
&esp;&esp;精密的自制炸弹机关,足见不明嫌犯绝非冲动作案。
&esp;&esp;如果他是中转站的员工,可能本来就是分拣员,便于接触气动管道。也可能是其他岗位,而要假装不经意靠近非他所属的工作线路也不难。
&esp;&esp;因为电报圈的一种风气,是封闭而排外。
&esp;&esp;麦考夫清楚电报员们自成一套规则,以摩斯码取代了日常生活语言,在线上活跃交流。
&esp;&esp;当成为这个群体的自己人,绝大多数电报员之间的关系会被迅速拉近,相互帮助接线很常见。不明嫌犯趁着同事不备,投入装着炸弹的盒子,不会引起太大关注。